被新华社怒批!四个著名景区花样百出:为了钱,真是无所不用其极

2023-07-04 12:46:39 来源:互联网

国庆假期即将来临,很多人都在计划着去哪里旅游。但是,你知道吗?有些景区为了赚钱,竟然做出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事情,比如筑墙挡景、假降价、刻意破坏等等。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游客的权益,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,引发了新华社等媒体的强烈批评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。本文将为您介绍这四个被曝光的景区的事件背景、事件发生的过程细节,也会找出类似的事件作为参考对比说明,最后谈谈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附加效应。

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境内,是我国最高的山峰之一,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。梅里雪山风光秀丽,素有“雪域神山”的美誉。然而,近日有网友爆料称,在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附近的214国道旁修建了长达数公里的围墙,挡住了游客原本在公路边就能欣赏到梅里雪山全貌的机会。游客只能付费买票才能进入景区修建的观景平台赏景。

据《新华社》报道,这些围墙挡住了游客原本在公路边就能欣赏到梅里雪山全貌的机会,游客只能付费买票才能进入景区修建的观景平台赏景。“过去远远就可以看到梅里雪山,现在一眼望去只有一堵堵围墙,大煞风景。”刚从云南旅游回来的张泽说,围墙很长,正常情况下绝对看不到围墙内的风光。更让张泽感叹的是,如果游客想要借助无人机一睹雪山真容,抬眼就会看到一块警示牌,上面写着“此区域禁止放飞无人机”。可以说,为了防止游客“偷窥”,景区建立起了一道全方位无死角的“立体封锁线”。张泽说,在川藏各地随处可见的雪山风光,不明白为何到了这里就被围起来,不让看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这种“筑墙挡景”的行为,引发了新华社等媒体的强烈批评。新华社发表时评文章《筑墙挡景不如还景于民》称,这种“筑墙挡景”行为,说到底还是靠山吃山的门票思维作祟。发展旅游业,要算眼前账,更要算长远账,应“以人为本、还景于民”。这条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关注,不少旅游者纷纷留言吐槽类似被坑经历,呼吁监管部门加大纠偏力度,早日解决“筑墙挡景”这类坑民的旅游乱象。

面对舆论压力,梅里雪山景区运营企业6月26日表示,诚恳抓好整改工作,对两个景点实行免费开放。6月27日,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人员告诉《潇湘晨报》记者,不清楚相关景点具体免费到什么时候。至于围墙何时拆除,目前没有接到相关的工作通知。

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山西交界处的黄河上游,是我国最大的黄河瀑布群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瀑布。壶口瀑布景色壮观,素有“天下第一奇观”的美誉。然而,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,有游客反映,在壶口瀑布沿途公路被有关方面砌墙围挡,完全看不见黄河的壮丽景色。

据《新华社》报道,不管是壶口瀑布山西侧,还是陕西侧的道路,如今都被围墙隔挡得严严实实。不少网友调侃:“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,进家门看望母亲,难道还需要先买张门票?”陕西延安市宜川县文旅局工作人员称,修建围墙初衷是为保证游客安全。宜川县黄河壶口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回应,该段公路此前屡次发生落石砸中逗留车辆,2011年修建挡墙,2019年加长加高,之后再未发生安全问题。山西省临汾市文旅局回应,壶口瀑布景区正在内部扩建,出于安全考虑,在部分路段外围修建了围墙,并非为防止游客偷窥景色。

对于两地官方“出于安全考虑”的说法,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,纷纷提出质疑:“弄个矮矮的防撞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,为何偏偏弄一堵高墙?”还有报道特别提到,景区范围外的落石路段对侧,并未修建挡墙。

新华社发表时评文章《“筑墙挡景”不得人心》称,这种“筑墙挡景”行为,不仅损害了游客的权益,也破坏了黄河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。文章认为,这种行为是一种“短视之举”,是一种“自我作茧自缚”的做法,是一种“不负责任”的态度。文章呼吁,相关部门应该尊重游客的需求,尊重黄河的生命,尊重自然的规律,尽快拆除围墙,还景于民。

面对舆论压力,陕西延安市文旅局于5月1日向媒体表示,已经就围挡问题向当地文旅局、陕旅集团等方面提出整改意见。宜川县黄河壶口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表示,针对网友反映的问题,将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,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,恳请广大游客朋友们继续监督和支持工作。然而,截至目前,围墙是否已经拆除,还没有明确的消息。

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内,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泊,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大型湖泊之一。青海湖风光秀美,素有“天空之镜”的美誉。然而,在今年六月份,有游客反映,在青海湖环湖360公里围上了铁丝网,游客只能在官方景区购票后才能进入核心景区亲水、观鸟打卡。

据《新华社》报道,有游客表示,此前任何一条路都能通到湖边,但现在只保留了二郎剑景区和仙女湾景区两条路。“除了官方景区,没有一条路能够走到青海湖水边。”“围栏后路离湖太远,没有了曾经可以进去的小门,自驾停车远眺也没戏了。”这些视频被发到社交平台后,各种纳闷不解的声音,不一而足。

青海湖相关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,青海湖周边围栏已经存在多年,之前部分牧民为招揽游客私自打开通道,游客车辆容易碾压草场造成生态破坏。这类旅游乱象曝光后,2022年当地政府开始了整治工作。有观点认为,青海湖加围栏显然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好办法。有网友质疑,超长超高的围栏一是维护成本过高,二来上面铁丝也有可能对野生动物造成伤害。

新华社发表时评文章《青海湖围栏,不是保护而是破坏》称,这种“围湖”行为,不仅损害了游客的权益,也破坏了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。文章认为,这种行为是一种“自私自利”的做法,是一种“不尊重自然”的态度,是一种“不顾后果”的决策。文章呼吁,相关部门应该尊重游客的需求,尊重青海湖的生命,尊重自然的规律,尽快拆除围栏,还湖于民。

面对舆论压力,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于6月29日向媒体表示,已经就围栏问题向当地旅游局、景区管理局等方面提出整改意见。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表示,针对网友反映的问题,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,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,恳请广大游客朋友们继续监督和支持工作。然而,截至目前,围栏是否已经拆除,还没有明确的消息。

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境内,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。梵净山风景秀丽,素有“东方绿宝石”的美誉。然而,在今年三月份,有游客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新金顶刻划“丽水陈国”四字,对梵净山的景观美学功能造成了不可逆的价值损害,损害了社会公众享有的世界自然遗产生态环境权利;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,导致文物部分破损。

据《腾讯网》报道,公益诉讼起诉人杨俊表示,被告陈某使用登山杖,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新金顶刻划“丽水陈国”四字,对梵净山的景观美学功能造成了不可逆的价值损害,损害了社会公众享有的世界自然遗产生态环境权利;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,导致文物部分破损。杨俊要求被告陈某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12万余元,并在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。

这种“刻字破坏”的行为,引发了新华社等媒体的强烈批评。新华社发表时评文章《刻字破坏文物者应受到法律惩罚》称,这种“刻字破坏”行为,不仅损害了文物的价值和历史性,也伤害了人民的感情和尊严。文章认为,这种行为是一种“无知无耻”的做法,是一种“不尊重文化”的态度,是一种“不顾后果”的决策。文章呼吁,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文物保护和监管,严厉打击和惩处刻字破坏文物的行为,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。

面对舆论压力,被告陈某于4月份向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法院提出了认罪认罚的申请。6月28日,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,认定被告陈某的行为构成了损害社会公益的侵权行为,判令被告陈某赔偿原告杨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12万余元,并在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。

这四个被曝光的景区的事件,不仅引发了新华社等媒体的强烈批评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,也引发了一些影响和附加效应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和附加效应:

对景区的影响:这些事件对景区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,可能导致游客流量下降,门票收入减少,经营压力增大。同时,这些事件也暴露了景区在管理、服务、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,需要进行整改和改进。

旅游业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、多方责任、多方参与的综合性产业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。但是,无论是景区还是游客,都应该以人为本、以文化为魂、以生态为本,树立大旅游观、大风景观、大文明观,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,共同保护旅游资源环境,共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。

标签: